马连良,中国京剧男演员、京剧马派创始人、北京京剧团原团长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字温如 ,生于北京市。回族,中国京剧男演员,工老生,京剧“马派”创始人,“四大须生”之一,马连良将“生”“末”两行的表演手段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唱腔艺术,形成了唱念做相结合的风格。
马连良1908年,入喜连成科班(后改名富连成)。1913年,成为科班主力 。1917年,出科后在福州演出京剧《珠帘寨》。1918年,再入富连成科班继续深造。1921年,初次赴上海演出,表演《问樵闹府》《南阳关》等剧目。1922年12月,应邀加入玉华社。1923年开始整理、改编传统剧目,进行京剧改革 。1925年,演出整理改编的京剧新戏《广泰庄》《化外奇缘》等。1927年,自组春福社,正式挂头牌。1928年,推出独有剧目《大红袍》《应天球》等。1929年,首演京剧《许田射鹿》。1930年,成立“扶风社”。1931-1947年,改编参演京剧《苏武牧羊》《胭脂宝褶》《串龙珠》《春秋笔》《十老安刘》《群英会·借东风》《四进士》等剧目。1948年,赴香港演出。1951年,返回广州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1952年,排演新编历史剧《将相和》。1953年,赴朝鲜参加战场慰问演出。1955年,担任北京京剧团团长,1956年成为民盟成员。 1958-1961年排演京剧《赤壁之战》《海瑞罢官》《赵氏孤儿》。1966年12月16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马连良传人弟子
马连良的传人弟子主要有李万春、李慕良、马盛龙、朱耀良、王和霖、王金璐、言少朋、马长礼、童祥苓、梁益鸣、陈朝正、吴俊良、迟金声、徐鸣策、高一帆、徐敏初、丁英奇、王德鑫、朱秉谦、尹月樵、冯至孝、张学津、蒋弘翔、王少元、田中玉、张克让、安云武、申凤梅等。
此外,李玉书、关正明、李盛藻、叶盛长、梅葆玥等也曾受马连良授艺或指点
人物评价
马连良平素为人宽厚诚恳,对艺术有着既严肃而又敢于创造的进取精神。他称得起是走在攀登艺术高峰路上的人们的先进楷模 。(京剧演员王金璐评)
马连良对待艺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精益求益,勇于革新。他毕生无休止地探索艺术上新的境界,不单严格要求自己,并且对于他的合作者也同样要求有所创造。他对待舞台艺术十分讲究,对合作者的选择、乐队的配合、整个舞台的装置、服装的色彩、盔帽的改革,乃至使用的道具,无不精心设计,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但又不脱离传统艺术。他十分重视提携青年演员,善于发现人才,也能使人尽其才 。(京剧演员李玉茹评)
马连良艺术特色
唱腔
马连良嗓音条件发音松弛、音色出众,又善于控制声音,收放之际又操纵自如。他很注意行腔的灵巧潇洒与漂亮,对唱腔常做不同速度和力度的处理。例如,速度上的紧凑与舒缓,节拍上的闪板、过板、反板切分等运用;力度上的渐强渐弱等对比,其变化十分多样别致,充分发挥音乐技术处理手段的优势,演唱起来自然亲切,又富有感情,给人以舒美的感受。
马连良的演唱以“流水板”“摇板”“散板”见长,他的这几种板式行腔自如,近似口语富有韵味。例如《甘露寺》乔玄的唱段“劝千岁”“老臣”“刘备”等,较多运用了带滑音的下趋旋律进行。这种旋律较软性,可以显示一种流利与圆巧的特点。虽然其他流派也有这种旋律进行,但是由于马连良在唱法上更多强调滑音,强高上复倚音的弹性等,因而成为他风格中富于特征的旋律进行方式。马派的“流水板”节奏欢快,俏皮上口;散板演唱也与众不同 。
念白
马连良的念白融合了自身特色,抑扬顿挫,极富情感,犹如有伴奏的演唱一样,听来异常悦耳。他的念白以湖广音为主,较多使用京音京字,且着重把舞台语言生活化,扩大了京剧的影响力。他在大段念白中能做到话断气不断,气断神不断。如在《甘露寺》中,他以极具特色 念白,配上表演,把一个智慧幽默的乔国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马连良的念白讲究韵味,吐字清楚,节奏鲜明,潇洒飘逸,贴近生活 。
身段
马连良的身段潇洒飘逸、舒展大方。他的做功戏如《清风亭》《铁莲花》《盗宗卷》等自如随意,善于运用眼睛、表情、水袖、髯口、台步、手势,把剧中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化做优美动人的舞蹈身段,以形写意,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他在表演中的身段动作,都内含着坚实的武功根底,造型规范,富于艺术的美感 。
装扮
马连良注重演出服装的整洁,不断创新改革,在组建扶风社时他就要求全体舞台上的演员做到“三白”,即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除此之外,他在许多方面亦加改革,例始黑绒罩面的纱帽,打破赤青蓝色,增添多种颜色的鸭尾巾,《甘露寺》中的乔玄戴的香色素相纱、鲁肃的青绒官衣、《十老安刘》的蒯彻黑色改良蟒、永乐皇帝箭衣蟒、轻薄适度的髯口,甚至灰色小腰包等,均依塑造人物需要而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