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菊仙京剧孙派创始人清末民初京剧老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孙菊仙 (1841年1月23日一1931年7月29日),清末民初京剧老生。是半途转业、三十岁以后才由“票友”下海的艺人。名濂,一名学年,字菊仙,号宝臣,外号孙一啰,晚年用“老乡亲”为艺名;天津人。出生在天津市一位商人的家中。诞辰:1841年1月23日,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正月初一日。逝世:1931年7月29日,农历辛未年六月十五日,卯时。
孙菊仙 艺术经历
和平时期,孙菊仙自幼悟性很强,喜好音律、戏曲和武术。1858年十七岁时考取了武秀才,当再考武举人落榜后,愤而投军从戎。1861年二十岁的孙菊仙投奔清军陈国瑞的部下,参与了镇压太平军的战役。1867年转到英西林的军队服役。因功保至游击,获三品衔。作过“候补都司”。后来,英西林因涉及某案,被革职,孙菊仙由此弃官来到北京,开始了他近七十年的京剧演唱生涯。孙菊仙从少年时代就非常喜爱程派京剧艺术,来到北京后,便投奔到同治年间最著名的京剧老生程长庚的门下学习京剧。他先是做票友,后来正式进入梨园界,最早进入的是祝成班。由于他具有歌喉洪亮、行伍出身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善于揣摩,融会各家之长,独具一格,很快红遍京城,成为各戏班争聘的名角。
孙菊仙在北京最受欢迎时期,也是谭鑫培、汪桂芬正红的时候。当时谭鑫培的代表作是《碰碑》,汪桂芬的代表作是《文昭关》,他的代表作是《三娘教子》。这是被观众公认为百听不厌、代表三个不同流派,各自具有特点的好戏。当时北京街头巷尾,时常可以听到有人学着哼孙腔“小东人……”,谭腔的“金乌坠……”,和汪腔的“伍员马上怒气冲……”。1886年孙菊仙被招入清宫的升平署,为清朝“内廷供奉”。在宫廷内演戏同时兼任教习达十六年之久。孙菊仙的京剧表演艺术甚受慈禧太后的称赏,被赐予四品顶带。
八国联军侵占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孙菊仙京城的寓所被毁,全家迁往上海,在上海从事演出和经营剧班十余年。孙菊仙的演唱受到旅沪的天津商人的赞赏,因为同里关系,亲切地称呼他“老乡亲”,此后,这个称呼逐渐在各地叫响,即使演出的海报、戏单上也以此相称。辛亥革命后孙菊仙回到了北京,自民国政府成立后他就很少参加商业演出。但是对水旱赈灾、养老恤孤之事却乐而为之,至老不疲。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晚年的孙菊仙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天津。返津后,他始终关注着家乡京剧艺术的发展,重视培养京剧人才。积极参加天津票友界的活动,经常到票房清唱。孙菊仙与当时天津的文化名流有很深的交往。1920年逢孙菊仙生日,天津教育家严范孙专门做诗庆贺。1926年天津东门里文庙修缮完毕,应严范孙、林墨青等人之邀,拜谒文庙并合影留念。孙菊仙与当时主持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的天津教育家林墨青在戏剧改革方面志趣相合,曾在草厂庵共同组织京剧团体 ——鹤鸣社。
孙菊仙晚年热衷于天津的公益和慈善事业。民国二十年天津大同学校为筹募办学资金,在春和戏院举行募捐义演。孙菊仙不顾自己已经是九十岁的高龄,坚持参加。这是他一生最后的一场演出,剧目为《李陵碑》。演出过程中,年迈的孙菊仙,唱念仅是吐字,音已不能成声,在台上步履蹒跚。观众为之而感动,频呼:“老乡亲辛苦!”,舞台上下情融一片,三个月后孙菊仙在津病逝。
孙菊仙 艺术特色
孙菊仙的唱腔唱法,以大气磅礴、不拘细节为主要特色,世称孙派,是清末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孙菊仙同谭鑫培、汪桂芬合称老生“新三杰”,他壮年从艺,曾师事中年的程长庚,得其亲炙;又接受了张二奎的影响,继承了程、张两派演唱直腔直调、不尚花梢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孙菊仙嗓音宽厚高亮,音量极大,有宽有窄,有高有低,五音俱佳,每一放歌,浩瀚洪阔有如雷鸣。兼之气力充沛,用尖腔、使嘎调,极其自然。唱腔古朴雄壮,不事雕琢,磅礴充沛而少转折,长腔也不常见,虽粗服乱头却别具魅力,真挚朴实感染力强,令听者动容。孙菊仙的念白,吐字饱满,有棱有角,间有天津方音,又吸收了王九龄既上口、又接近口语的念法,铿锵有力,爽朗风趣,无作戏痕迹。孙菊仙在新三杰中属守旧类型,但也有所创造。他的唱、念纯以气胜,并且善于通过气息的放与收、音量的大与小、声调的高与低、节奏的疾与徐、行腔的曲与直等方面的对比,造成鲜明、强烈的印象,取得感人的效果。如《逍遥津》《李陵碑》《乌盆记》等剧目中的大段唱工即是这样处理的。
孙菊仙的唱腔与谭、汪两派不同,咬字有力,行腔转折不多而极动听,宽起来如黄钟大吕,细起来非常之细却又是袅袅不断。他独创的孙腔,有一种唱着唱着似离开你的耳鼓,逐渐要消失,而忽然大声一放,震耳欲聋。他的唱腔,有时一波三折波澜壮阔,有时突然直上,鸢飞戾天。他平时为人讲求“侠骨义气”,好打不平,所以他演老头戏,如《四进士》的宋士杰很有特色。他身材硕长,两只大眼睛神采奕奕,形容宋士杰的古道热肠、侠肝义胆,谭鑫培、汪桂芬也不得不退避三舍,而不动演此戏。
注:以上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略有编辑 |